除了政策制定的頂層設計,光伏行業(yè)的自律也應該跟上,兩者是相輔相成的。光伏終端應用作為一個逐步成熟的行業(yè),自身的規(guī)范和標準必須達到其應有的水準。
從西藏送電下鄉(xiāng)、金太陽工程、特許權招標,到青海光伏電站搶裝,一直到今年推出的14GW裝機目標,中國國內光伏終端應用市場的發(fā)展勢頭,一浪高過一浪。
高速發(fā)展的背后,既有“雙反”等外部因素,也有國內光伏技術、設備及應用水平日趨成熟的內部原因。盡管如此,作為一種新興的發(fā)電技術路線,光伏的成本仍未達到業(yè)界期盼的“平價上網”水平,政策激勵依然還是光伏應用的重要推手。
在這樣一種局面下,除了政策制定的頂層設計,光伏行業(yè)的自律更應該跟上,兩者是相輔相成的。
筆者認為,光伏終端應用作為一個逐步成熟的行業(yè),自身的規(guī)范和標準必須達到其應有的水準。但目前來看,業(yè)內在許多方面都遠遠還做得不夠,“革命尚未成功,同志仍須努力”。
價格與質量
以汽車行業(yè)為例,一種事故頻出的型號肯定是無法得到市場認可的,質量問題會極大地打擊廠家的市場銷售份額和品牌,汽車行業(yè)對于產品質量,有著嚴厲的標準及行業(yè)評判規(guī)范。
雖然光伏電站、“金太陽工程”抑或是大型光伏并網電站的質量問題也不時得到曝光,但在業(yè)內,大家談論得更多的似乎是價格,盡管價格已經很透明了。
不過,光伏業(yè)內似乎沒有最低價,只有更低價。在各種招標場合,頻頻報出的設備和工程低價,總是讓人放心不下。俗話說,“一分價錢一分貨”,明顯偏離市場合理價格水平之下的造價,這樣的設備和工程,質量如何保證?
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擔心的問題。
搶裝潮
搶裝潮在光伏業(yè)內并不罕見,歐洲特別是德國,在補貼出現變動時就有過幾次搶裝。國內第一次大規(guī)模的搶裝潮出現在2011年的青海格爾木,當時是因為1.15元/度的上網電價僅給予當年并網的項目。去年年底國內的搶裝潮,也是出于同樣的原因。
而今年上半年,格爾木或仍將出現搶裝現象。格爾木當地要求,獲得青海省2014年首批“路條”的7家業(yè)主單位,必須在今年6月30日前完成基礎工程及電池板安裝,并基本具備并網發(fā)電條件。共計370兆瓦的項目,要在一個多月的時間內完成,不搶裝又能如何?
搶裝,即意味著趕工。在工程建設中,趕工,往往就會不顧客觀條件趕進度、壓工期,很容易出現邊設計邊開工、重大設計變更不規(guī)范、工程質量管理不嚴等問題,給工程安全和長期質量帶來隱患,使得“安全、質量”成為空談、現場監(jiān)理成為虛設。
光伏項目會不會成為又一個“形象工程”?
在中國,“形象工程”往往會成為“豆腐渣”工程的代名詞。
技術進步
從本質上講,光伏仍然是個技術不斷更新的新興行業(yè)。在不斷增長的裝機背景下,如何給新技術留存發(fā)展空間,或許是光伏從業(yè)者和政策決策者都需要認真考慮和面對的事情。
在組件價格占總項目造價50%~60%的情況下,多晶硅組件因其優(yōu)良的性價比成為市場主流,這無可非議。但是,新技術因其無力進行必要的市場示范以獲得技術成熟和成本降低,從行業(yè)長期發(fā)展的角度看,并不是一件好事。
比如,薄膜和聚光以及光熱發(fā)電,因技術處于發(fā)展階段,暫時無法進行有效的市場競爭。
單晶硅也存在類似問題,國內項目往往多采用多晶硅組件,而從性能和長期穩(wěn)定性看,單晶硅組件應該更有優(yōu)勢。
跟蹤支架則是另外一個需要引起重視的技術。在國內早期的光伏市場推廣中,把沒有機械傳動部件作為光伏發(fā)電系統的一個優(yōu)勢大力宣揚。但是,跟蹤器的技術也在日益成熟,國外的大型電站已大量使用跟蹤器。在光伏組件轉換效率一定和不同的地理條件下,不同形式的跟蹤器能夠提升10%-30%的發(fā)電量。
事情往往是這樣的,等到國外技術成熟后我們再搞引進,付出的不僅是高昂的引進成本,還將因缺乏必要的技術積累而失去市場話語權。
項目貸款
在光伏項目建設中,聽到比較多的是:政策雖然不錯了,建設成本也大幅度下降了,投資回報率也相當好了,為什么還是不容易拿到銀行貸款?
光伏項目以發(fā)電為單一收入來源,資金回報期比較長(一般在10年左右),銀行3~5年短期貸款的還款要求顯然與項目的現金流不相匹配,而能夠提供10年以上長期貸款的銀行卻少之又少。加上銀行往往要求土地抵押、項目母公司信用擔保,而不能以項目本身擔保,又憑添了貸款難度。
這個問題在分布式項目中尤其突出。問題的解決需要政府、銀行、電網、保險等多方面的配合,而多部門的協調向來是中國各類經濟發(fā)展中存在的痼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