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一段時間3D打印被炒得火熱,受到了很多人的狂熱追捧,儼然成了大家眼中的明星,不過也有專家從不同的角度提醒大家“科技有風險,追捧需謹慎”,提醒大家以一個冷靜的態(tài)度來重新審視3D打印技術。
伊利諾伊理工大學的研究人員首次對商業(yè)上可用的桌面3D打印機的懸浮顆粒物排放進行了測量,發(fā)現(xiàn)這些3D打印機會在室內空氣中排放不利于健康的有害納米顆粒,可能對人們的健康造成很大的潛在危害。
在家庭和辦公室的設置中,桌面3D打印機廣泛應用于快速成型和小規(guī)模的生產(chǎn)。許多桌面3D打印機通過加熱熱塑性原料的加工過程,將原料從一個小噴嘴中擠出并沉積在表面以構建3D對象。在使用塑料原料范圍內的其他研究中,類似的過程已顯示出具有顯著的氣溶膠排放,但大多是在工業(yè)環(huán)境中。
在這項測試工作中,伊利諾伊理工大學助理教授布倫特·斯蒂芬斯選取了5款目前熱門的通常用于打印小塑料圖形的桌面3D打印機,并對其在辦公空間內操作時所排放的超細顆粒濃度進行了測量。這些超微顆;虺⒘W雍苄。睆讲怀^100納米。
測量結果顯示,總的超微粒子排放率很高,一個使用較低溫度聚乳酸(PLA)原料的3D打印機每分鐘排放約200億個粒子,而將原料換作較高溫度的丙烯腈-丁二烯-苯乙烯(ABS),每分鐘排放約2000億個粒子。這樣的排放率類似其他設備和室內活動的測量值,包括在煤氣或電爐上做飯、燒香味蠟燭、操作激光打印機,甚至是香煙的燃燒。
研究人員認為,除了基于PLA和ABS為原料的3D打印機之間所觀察到排放率的較大差異,也可能存在因原料的化學成分不同而導致副產(chǎn)物超微粒子毒性的差異。由ABS加工的熱分解產(chǎn)物已顯示出具有以往研究中在小鼠和大鼠身上的毒性作用;而PLA實際上是一種具有生物相容性的聚合物,被大范圍使用在藥物輸送當中。
從健康的角度來看,人體吸入超微粒子的劑量值得重視。超微粒子會有效沉積在肺和肺泡區(qū)域以及呼吸道的上端,同時,其在氣道的聚集可導致通過嗅覺神經(jīng)易位到大腦。在肺和肺泡高表面區(qū)域的超微粒子還可能導致其他的吸附或凝聚化合物的高濃度。最近幾項流行病學研究也表明,超微顆粒濃度升高對健康的不良影響包括總的心肺死亡數(shù)增加、中風住院和哮喘癥狀。
研究人員建議,由于目前大多這些設備是作為獨立的產(chǎn)品出售,沒有任何排氣通風或過濾配件,在通風不足或未經(jīng)過濾的室內環(huán)境中操作時,應謹慎使用該類產(chǎn)品,同時,他們還建議進行更多的對照實驗,從根本上評估更廣范圍的桌面3D打印機顆粒物的排放。
另外,目前供3D打印機使用的材料無外乎石膏、無機粉料、光敏樹脂、塑料等。有業(yè)內人士稱,其中一些3D打印材料本身就具有潛在的危害性:塑料、樹脂等大多難以降解,一旦大規(guī)模運用恐怕會給人體帶來致癌危險。所以,在選擇3D打印材料上,也需要考慮其是否環(huán)保以及是否具有可持續(xù)性。
3D打印真的該降降溫了,其實3D打印或者說快速成型技術真不是什么新鮮事物,它一直被用于專業(yè)的醫(yī)療、工業(yè)和設計等領域,只是很少有人知道罷了,之所以能突然火起來,并非技術上的飛躍,靠的是營銷手段,和媒體對其優(yōu)點的過分渲染和對缺點的忽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