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月下旬,歐盟碳交易市場(以下稱EU ETS)的救市修正案沒有得到各成員國批準,在經歷了近兩年的爭論之后,希望的破滅,對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支持者帶來了沉重打擊。這一結果其實并不意外。事實上,救市案不太可能通過,因為目前歐洲深陷債務危機的泥沼,信用危機和失業(yè)率是比碳價格更重要的問題。
救市修正案的支持者認為,一個運行良好的EU ETS能夠創(chuàng)造更多的就業(yè)和增長機會,為政府帶來財政收入。但問題是,碳市場作為一個虛擬市場應該是由一個運行良好的實體經濟來支撐,還是一個疲弱的實體經濟來支撐?如果把碳市場當成一個經濟刺激工具的話,它到底帶來的是收益更多一點還是成本更多一點?
EU ETS價格過低的主要原因是供給曲線偏離了經濟周期的波動規(guī)律,導致供給嚴重過剩。當經濟周期下行時,生產規(guī)模的收縮本身即可帶來排放下降,企業(yè)的減排壓力大大緩解,對排放配額的需求也會顯著減少。如果企業(yè)預期未來經濟周期將繼續(xù)下行,則會傾向于出售配額以增加現金流,因此配額的供給會增加,同時企業(yè)自身的需求也在進一步下降。這兩方面的效應相互疊加會加速市場價格的下跌。如果價格過低,則可能無法有效激勵企業(yè)進行減排投資。此外,除了歐盟自身的配額需求下降之外,來自發(fā)展中國家的項目減排量CER供給也大幅度增長。這進一步惡化了供求不平衡的局面。
但這種供求不平衡根本上來自不斷趨于嚴重的金融危機。這是在EU ETS設計之初無法預料到的問題,因此并不能將責任歸結于系統(tǒng)設計者,畢竟在經濟運行良好時,EU ETS創(chuàng)造了合理的價格信號,一度達到20歐元/噸以上。目前的救市案主要是調整供給曲線,再平衡供求關系,對此呼聲最大的利益相關者主要是氣候變化從業(yè)人員,例如咨詢機構、金融中介等。根據BBC曾經做過的調查顯示,氣候資金有超過1/3流入了中介機構囊中。因此,碳市場萎縮,首先受到打擊的是這些中介服務機構。而對于真正的實體企業(yè)來說,他們履行了與政府的排放控制契約,而政府也應當遵守事先確定的供給制度。
有些救市案的支持者認為,目前的碳價格已不能有效激勵低碳技術的研發(fā)和投資,延緩了應對氣候變化的進程。這是一個偽命題。碳市場的主要功能是控制排放,只要實現了減排目標,碳市場就是一個好的市場,而至于是否能夠激勵低碳技術的應用,技術標準或其他財稅政策更加有效。例如,歐盟最近要求到 2020年出售的新汽車平均每公里二氧化碳排放量由目前的130克減少到95克。此類政策在激勵低碳技術應用方面比碳市場更加有效,因為碳市場對排放的控制無法剔除經濟波動帶來的影響,這是其先天不足。碳市場之外需要一系列技術環(huán)境政策的組合,才能實現多元化的目標。此外,對于排放企業(yè)來說,是否增加對低碳技術的投資取決于其主營業(yè)務的增長情況。在經濟蕭條,市場預期不好的情況下,控制現金流,減少新增投資是一項理性的選擇。所以從這個角度上講,碳價格正確地體現了經濟波動對于排放的影響,向企業(yè)傳遞了正確信號。
所以,EU ETS并不存在是否有效的問題。市場一直在正確地反映供求信息。是否采取救市措施更多地取決于監(jiān)管者的價值判斷,但很顯然,目前對宏觀經濟前景的擔憂超過了對氣候變化的關切。
有人會問,為何各國政府會對金融危機采取救市措施,對碳市場卻不行?這是因為中央政府采取的貨幣政策不存在與產業(yè)界的顯性契約,屬于常規(guī)的、已成慣例的宏觀調控手段。而歐盟提出的各種結構性救市措施并沒有在系統(tǒng)運行前事先約定,也并非眾所周知的調控措施。產業(yè)界理所當然會投反對票,沒有得到產業(yè)界支持的改革方案最終很難通過。即使真的通過了這樣的救市方案,也會對碳市場的信用基礎產生長期的損害。因為,應對氣候變化的支持者們已形成一個利益集團綁架了政府,他們可以通過游說不斷撼動政府業(yè)已制定的減排路線圖,最終產業(yè)界必然會給予強烈的反擊,碳市場會面臨崩潰的局面。產業(yè)界的邏輯是,既然我已經履行了政府先前制定的減排目標,為何又要提出更多不切實際的要求?
碳市場本質上是政府與產業(yè)界建立的減排契約制度,交易是實現這一契約的方式。有效的市場應當奉行自由定價機制和對契約精神的遵從。EU ETS已經證明,當宏觀經濟健康時,它可以良好運行,那么就沒有必要隨意采取所謂結構性措施或者價格管理策略,因為這將是競爭性市場的倒退。如果監(jiān)管者一定要施加復雜的價格管理措施,則必須在系統(tǒng)運行前進行明確的約定,讓市場提前吸收,變成一種可預期的調控手段。
但對于中國碳交易市場的設計者來說,應當篤信奧姆剃刀原理:簡單的市場規(guī)則盡管不總是看起來很好,但從長期來看,一定優(yōu)于那些被復雜干預的市場。